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造語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rtificial language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人工設計並制定使用規則的語言,有數種類型,例如手語、世界語(Esperanto)以及計算機程式設計用語言,如ALGOL、PASCAL、BASIC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造語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Artificial Language
作者: 莊道明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造語言(Artificial Language)是由一位作者或一群作者,因某種目的有計畫地設計出來的語言。從傳統語言學的觀點,人造語言可以定義「只要不屬於自然語言的語言,便是人造語言」。所謂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就是人類日常習用的語言,例如中國語言、英語、俄語…等各國語言。換言之,自然語言的產生是在不受人為控制之下,隨著文化地理環境發展而自然衍生的語言。相反地,人造語言的產生,則是人為有意圖的控制與規畫下,精心設計而發展出來的語言。
  人造語言必須要能符合語言學上的科學原則。換言之,人造語言的基本架構,必須要滿足語言學的基本原理,如此方可稱為語言。在數學領域內,數學家習用之數學符號註記法(Mathematical Notation),不能視為人為語言。數學符號註記雖然具有科學性語言的條件,但其發展的過程類似自然語言的模式,都是在非刻意控制下發展出來,唯一不同是由一群專業數學家,為便於書寫而約定成俗。因此,對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數學註記法是在演算數學時,必須要使用的語言,算是自然語言。而電腦程式語言,則是在驅動電腦運作時,必須由特定的使用手冊中,加以查詢參考。
  人造語言現今多數是指驅動電腦運作的電腦程式語言及邏輯學上之邏輯語言。一般電腦程式語言(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依據其功能可以分成3大類:機器語言(Machine Language),組合語言(Assembler Language)及高級語言(High Level Language)。機器語言是電腦中央處理器內部使用的語言,主要由一連串的0與1所組成,用於指揮計算機的運作。組合語言是改進機器語言不容易辨識的缺點,而以一般程式設計人員容易辨識與閱讀的符號表示。高級語言是更進一步方便電腦程式規畫而設計出來,專為一般非專業使用者應用電腦而精心設計的語言。其格式較接近人類日常用語,簡單易學。經常被使用的高級語言有:使用於科學計算的福傳語言(FORmula TRANslating language,簡稱FORTRAN),應用於商業資料處理的COBOL語言(COmmon Business Oriented Language,簡稱COBOL);帕司卡語言(PASCAL language);C語言及BASIC語言等高級程式語言。以上語言均是資訊科學家為能順利運作電腦,而精心規畫出來的人造語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造語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