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福利的衡量(經濟福利淨額) - 教育百科
經 | |
濟 | |
福 | |
利 | |
的 | |
衡 | |
量 | |
( | |
經 | |
濟 | |
福 | |
利 | |
淨 | |
額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 (Net Economic Welfare)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經濟福利的衡量(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簡稱MEW)是針對GNP無法表達國民經濟福利的各種缺點所提出的修正指標,Nordhaus and Tobin(1972)提出以先進國家經驗,針對GNP缺點重新估算福利指標,發現此指標比GNP大了數倍,但其成長率則較小。 由於GNP只衡量人們經濟活動的成果,而非經濟活動諸如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政治民主與治安等無法反應在GNP上。且就經濟活動而言,GNP也未考量經濟安定與經濟公平等層面,其他如GNP無法反應所得分配、未計入地下經濟活動、未上市的生產成果、忽略休閒價值、未扣除外部成本與負產品、未能辨識產品性質與品質等,皆顯示GNP並非衡量國民經濟福利的良好指標。 在環境保護政策與社會福利政策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若能將環境帳(environmental accounting)與社會帳(social accounting)計入,相信更能反應國民福利水準。在國內為彌補GNP單一指標的不足,行政院主計處編制了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共包括11個層面、33個主題的分別指標,出版各年度的社會指標統計;經建會也編有社會福利指標(social welfare indicators),共分為七項,但因各分類指標之間相對的加權權數難定,所以綜合指標不易量化,因此經濟福利衡量指標的建立仍企待學術界的努力。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