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頤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頤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í |
解釋:
[名] 1.下巴。指鼻子下面腮頰部分。《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新唐書.卷八三.諸帝公主列傳.高宗三女》:「主方額廣頤,多陰謀。」 2.姓。如隋代有頤炅。 [動] 養。如:「頤養天年」。《後漢書.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王符》:「頤育萬民,以成大化。」唐.韓愈〈閔已賦〉:「惡飲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頤神而保年。」 [助] 用於加強語氣,無義。《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