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朱益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是由黑龍江教育學院的教育研究人員於一九八二年提出的,並於當年在該省的三所普通學校的六個一年級班開始為期三年的第一輪實驗;次年實驗又擴大到十七個實驗班。目前,這一實驗擴展到各地。
  實驗的基本設想為:以學好用漢語拼音為前提條件,寓識漢字於學漢語之中為原則,在兒童入學後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情況下,採取依靠拼音,使閱讀和寫作提前起步,密切配合、互相促進的作法,達到發展語言、開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實驗的目標為爭取用三年的時間完成當時教育部頒發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識字、閱讀和寫作的教學任務,基本要求即為:課內外閱讀量為五十二萬字;會寫記敘文和常用的應用文;識字量為三千個,其中二千五百個達到「四會」要求。
  實驗的教材設計有五種:(1)閱讀教材;(2)寫作教材;(3)課外閱讀教材;(4)寫字教材;(5)普通話說話課教材。每週有兩節寫字課,一節說話課,其餘為閱讀課和寫作課。
  教學的基本步驟是:(1)教學生熟練地掌握漢語拼音;(2)利用漢語拼音大量閱讀;(3)利用漢語拼音寫話、做文章;(4)在大量讀寫實踐中掌握漢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