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保護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tective Belt
作者: 張惠博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保護帶是由英籍匈牙利著名的數學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Imre Lakatos, 1922~1974)提出的有關科學知識論的理論。保護帶由許多輔助性的假設所構成,用以保護科學理論系統中的核心理論,不使核心理論受到經驗事實立即的駁斥。
  在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中,指出所謂「保護帶」是指由許多輔助性假說(auxiliary hypotheses)所構成,以保護整個科學研究綱領的核心部分,亦即研究綱領的硬核保護帶。
  拉卡托斯以 「研究綱領方法論」(methodology of research programmes)說明科學理論系統的發展與變化。依據拉卡托斯的理論,構成研究綱領的主要成分包括硬核(hard core)與保護帶,「硬核」是整個科學理論系統的基礎或核心部分,具有不易被改變或反駁的特性。「保護帶」則具有可反駁性,是由許多保護硬核的輔助性假設所構成,因而又可稱為「輔助性假設保護帶」(protective belt of hypotheses)。當科學理論遭遇經驗事實的挑戰時,由於許多輔助性假設所構成的保護帶必須首當其衝受到檢驗,而不是讓反駁直指硬核。換句話說,當經驗事實與理論系統不相符時,理論基礎部分並不會馬上遭到駁斥,相對的,科學家會以修改、調整、替換或增加輔助性的假設,以保護理論基礎(即硬核)的地位。例如,牛頓的研究綱領,當科學家發現天王星的攝動現象時,牛頓理論的支持者是以增設新行星存在的假設來解釋天王星的攝動現象,以保護牛頓力學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而非否定牛頓力學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上述例子中的牛頓力學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即為牛頓研究綱領的硬核,而增設新行星存在的假設則屬保護帶的範疇。
  換言之,當有任何經驗事實不利於核心理論的硬核時,保護帶會主動地把經驗反駁的矛頭從硬核引向自身,讓這些構成保護帶的輔助性假說來承擔錯誤的責任,並通過修改、調整這些輔助性假說來保護硬核,以免硬核受到經驗事實的反駁。
  晚近,許多科學教育學者亦將拉卡托斯研究綱領的知識論與有關個體學習的概念改變歷程互作類比,以解釋何以學習者的先有概念如此難以改變。其中保護帶所扮演保護硬核的角色,常被類比於概念改變的弱建構(weak restructuring)歷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保護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