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保護色作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tective Color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動物體表的顏色、花紋、或動物身體的型態、構造,與周圍環境或所停棲的場所一致,使動物不易被天敵發現,而具保護之效,或使捕食性動物不易被獵物察覺,而增加其掠捕之效率。由於保護色作用可使動物的體色或輪廓隱沒在周圍的環境中,不易被其他動物察覺,因此又稱為隱蔽色作用(cryptic coloration,或 crypsis)。
  具隱蔽作用的保護色有兩大類型,一種是動物體表的顏色或花紋與環境相配合,如雌性雉雞科鳥類斑駁的羽色與雜草灌叢中灰暗的枝葉及光影相吻合;綠色的蚱蜢或毛蟲停在綠葉或草上時,也與背景顏色一致;許多動物背面灰暗而腹面淺淡的毛色,在陽光的照射下,反而使得背腹面毛色的對比較不明顯。另一種保護色是動物的體型或體表的構造酷似環境中某些不可食用或無害的物體,如長相似小枝條的竹節蟲,似葉片或花朵的螳螂,似枯葉的枯葉蝶等。
  有些動物的保護色是與生俱來的,或是在生命的某些時期中一定擁有的,如竹節蟲;有些則可能隨季節變換,如雪兔的毛色,平常是棕色的,但在冰雪覆蓋的冬季則換成雪白色的毛皮;還有些動物則可以在短時間內變換膚色,如比目魚及變色龍,這些動物體表的色素細胞能接受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的控制,迅速地改變體色及花紋,以與環境配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保護色作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