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閣大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詠仁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內閣大庫為清朝中央檔案庫。位於北京紫禁城午門內東側、文華殿之南,坐南向北。庫房為磚木結構、重之以樓,共20間,總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本為明代遺留建築物,清代改稱內閣大庫。分東、西兩庫,西庫10間主要收儲清入關後自順治起歷朝每年六科繳回的紅本,即經內閣閱批的題本,俗稱紅本庫;東庫10間,主要收藏明代檔案、滿文老檔、實錄、聖訓、起居注、史書、敕書、詔書、表章、輿圖、黃冊、鄉試錄及各種書籍等,俗稱實錄庫或書籍表章庫。內閣大庫隸屬內閣,大體由典籍廳掌管紅本及書籍表章、滿本房掌管實錄等其他圖籍檔案。嘉慶年間,典籍廳曾對東大庫的近90,000件檔案圖籍進行了一次整理,並編製了[清理東大庫分類目錄],共分25大類:太上皇表文類、徽號類、元旦類、長至類、萬壽類、三節表底類、平定慶賀類、諭旨類、詔書類、敕書類、冊封類、封號美名類、大行類、祭告類、謚號類、折奏類、散館類、文殿試類、武殿試類、考試類、稿案類、檔冊類、來文類、雜項類、外藩表文類。
  內閣大庫自清入關至道光朝的200多年中,清政府竟未修理拆過,以致滲漏坍塌,幾無完室。庫中檔案或因數量日增,庫房不敷應用而多次銷毀;或屢遭雨淋、霉爛、蟲蛀、鼠咬而損毀嚴重。至清末宣統年間將本擬銷毀的檔案移交學部,放置國子監和學部大堂,後又遷至故宮端門門洞中。至1921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竟以經費困難為由,從這部分檔案裏裝了8,000麻袋共重150,000斤以大洋4,000元售予西單同懋增紙店,使大量檔案流散社會。後經羅振玉、李盛鋒等人輾轉買賣,其中大部分於1929年被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回,1936年又運往南京100箱,後運至臺灣,現存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其餘部分於1949年以後陸續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同時,北京故宮博物院曾多次修繕內閣大庫,妥善保管庫中檔案。1979年,庫藏檔案遷進第一歷史檔案館庫房,內閣大庫則改藏文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閣大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