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包背裝 - 教育百科
ˋ
bāo bèi zhuā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o bèi zhuāng
解釋:
一種圖書裝訂法。從蝴蝶裝演變而來,始於元,盛行於明清。裝法是將書葉的正面正折,以葉邊為背,用棉紙粘裹裝訂成冊,與線裝書的鑿孔穿線裝法不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包背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潘美月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宋元時代盛行的蝴蝶裝,因其裝置係靠版心部分黏連書背,固然其四周為空白,置架時橫放而豎立,不致磨損文字部分,但時間長久,書葉終究容易脫落。明代初年,又從而改進作包背裝。包背裝是將書頁正摺,版心向外,即有文字的一面,完全露在外面,書頁左右兩邊黏連在書脊上,並在書脊部分,用紙捻或線釘牢,在外面用書及以漿糊黏連包裹書脊,其外形則與蝴蝶裝相同。此種裝訂法因書名及卷葉數在書口,甚便於查檢,所以邊欄左上角不再像宋元時代的蝴蝶裝附刻書耳。包背裝大抵始於明永樂初年,存世的〔永樂大典〕即作包背裝。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包背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