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可用性缺陷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vailability Deficiency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可用性缺陷與生產性缺陷,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策略的發展上所遇到的困境。
  由學習策略的研究看,學習者因時、因地、因作業性質而使用學習策略,以便有效的獲得、運作、統整、儲存以及檢索訊息,以達到學習的目的。
  學者對學習策略的看法不同,提出不同的分類方式。但守樓(D.F. Dansereau)於一九七九年將學習策略分為二種:(1)主要的策略:合理解與保留、回憶與轉化、提取與利用等。(2)支持策略:目的在協助學生發展並維持良好的內部狀態,如目標設定與安排進度、專注經營與監控。
  溫斯坦等(C.E. Weinstein & V.L. Underwood)一九八五年將學習策略分為四種:(1)訊息處理策略:以知識的獲得、儲存與檢索、提取為主。(2)支持性策略:包括焦慮的降低、注意力的集中、學習時間的安排。(3)主動的讀書策略:如畫重點、作筆記、應試技巧、安排閱讀步驟等。(4)後設認知策略:如目標的設定、策略的選擇、過程的偵測與評鑑等。
  學習策略的研究發現:學生要等到一定的年紀才會使用學習策略以促進學習。通常先會用基本的簡單策略,逐漸學會較精緻的策略。而可用性缺陷是指學生根本就沒有某特定策略的知識,遑論如何使用。
  另由專家與生手的研究分析發現:專家的知識庫龐大、豐碩,故可以隨手拈來;而生手知識庫存量不足,或根本沒有,故無內容可提取,也是可用性缺陷之一。
  故可用性缺陷是指:沒有東西可供使用,包括知識性、策略性等,可由不斷的發展與習得來累積與改善。是學習策略的特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可用性缺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