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圉 - 教育百科
ˇ
播放
ˊ
部 + 8 畫 = 11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牢獄、監牢。
    【例】囹圉
  2. 禁止。通「圄」。
    【例】禁圉
  3. 畜養。
    【例】圉馬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牢獄、監牢。《說文解字.㚔部》:「圉,囹圉,所以拘罪人。」《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昔周公躬吐捉之勞,故有圉空之隆。」
2.養馬的人。南朝陳.徐陵〈梁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詣諸圉牧,莫不皆知。」《水滸傳》第九八回:「卻有本部內一個軍卒,他原是田虎手下的馬圉。」
3.養馬的地方。晉.桓溫〈辭參朝政疏〉:「且不有行者,誰扞牧圉。」
4.邊境。《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唯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
5.姓。如春秋時楚國有圉公陽。
[動]
1.禁止。通「圄」。《管子.任法》:「鐘鼓竽瑟,宮中之樂,無禁圉也。」
2.抗拒、防禦。通「禦」。《莊子.繕牲》:「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墨子.公輸》:「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3.畜養。《左傳.哀公十四年》:「孟孺子洩將圉馬於成,成宰公孫宿不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