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地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i T´an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祭祀場所;郊祀時禮儀舞蹈舉行場所。今存之地壇在北京安定門外,與北京天壇遙遙相對。地壇也被稱為方澤壇,是因為在壇的四週有一條澤渠,這條澤渠是根據《周禮》書中所載:「夏至日祭地於澤中方丘」修建的方形澤渠而得名。北京之地壇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壇內面積有六百四十畝。建有方澤壇、皇祇室、神庫、神廚、祭器庫、樂器庫、宰牲亭、齋宮、神馬殿等。地壇位於壇廟南北中軸線上,為正方形,分為兩層,每層高六尺,四面均有台階。拜台下層東西兩側共設有石座四個,係供祭祀時安放神位之用。東側刻有水紋的石座,象徵四海,刻有山紋的石座,象徵五嶽。拜台兩側石座亦分別刻有水紋與山形花紋,水紋象徵四瀆,山形花紋象徵五鎮。明朝(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兩代諸皇帝,每逢夏至凌晨,親臨此台祭祀皇地祇、五嶽(即泰山、衡山、華山、□山及嵩山)。四 (即東 淮河、南 長江、西 黃河、北 濟水)。五鎮即東鎮青州沂山、南鎮揚州會稽山、西鎮即雍州吳山、北鎮即幽州無閭山。明朝(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諸帝均於地壇舉行祭皇地祇之禮儀中獻樂舞。明朝用《武功之舞》與《文德之舞》。清初沿舊制與明朝儀式同。
參照:
《明史.禮一》、《清史稿.禮二,樂一》、《嘉慶一統志.京師一》、《周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地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