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培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ㄊㄨˇ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一]pǒu[二]péi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ㄅㄣˇㄓˇㄗㄞˋㄓˊㄨˋㄍㄣㄅㄨˋㄐㄧㄚㄕㄤˋㄋㄧˊㄊㄨˇㄏㄢˋㄈㄟˊㄌㄧㄠˋㄏㄡˋㄧㄣˇㄕㄣㄨㄟˊㄧㄤˇㄩˋㄏㄨㄛˋㄗㄠˋㄐㄧㄡˋㄖㄣˊㄘㄞˊㄖㄨˊ:「ㄆㄟˊㄧㄤˇ」、「ㄆㄟˊㄩˋ」、「ㄆㄟˊㄓˊ」、「ㄗㄞㄆㄟ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éi
解釋:
  1. 滋養,在植物根部加上泥土和肥料。
    【例】栽培、培育、培植
注音:
漢語拼音: pǒu
解釋:
  1. 墳墓、小土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éi
解釋:
[動]
1.滋養,在植物根部加上泥土和肥料。如:「栽培」、「培育」。《禮記.中庸》:「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士》:「熟有耰也,必務其培。」
2.增補修治。《禮記.喪服四制》:「喪不過三年,苴衰不補,墳墓不培。」
[名]
1.屋後的牆。《淮南子.齊俗》:「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漢.高誘.注:「培,屋後牆也。」
2.為保護植物或牆堤等,在基部堆上泥土,以防倒塌的措施。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注音:
漢語拼音: pǒu
解釋:
[名]
1.墳墓、小土丘。漢.揚雄《方言》卷一三:「冢,秦晉之間謂之墳,或謂之培。」
2.田側。《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士》:「高培則拔。」漢.高誘.注:「培,田側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uē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為植物增土。
音讀: puê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