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待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ㄔˋ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一]dāi[二]dài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ㄥˇㄏㄡˋㄖㄨˊ:「ㄉㄥˇㄉㄞˋ」、「ㄉㄞˋㄇㄧㄥˋ」。
  2. ㄓㄠㄏㄨㄧㄥˋㄉㄨㄟˋㄖㄨˊ:「ㄓㄠㄉㄞˋ」、「ㄐㄧㄝㄉㄞˋ」、「ㄉㄞˋㄎㄜˋ」、「ㄎㄨㄢˇㄉㄞˋ」。
  3. ㄉㄞˋㄩˋ:①ㄉㄨㄟˋㄉㄞˋㄖㄨˊ:「ㄅㄨˋㄆㄧㄥˊㄉㄥˇㄉㄞˋㄩˋ」。②ㄒㄧㄣㄕㄨㄟˇㄍㄨㄥㄗㄨㄛˋ˙ㄉㄜㄅㄠˋㄔㄡˊㄖㄨˊ:「ㄓㄜˋㄐㄧㄚㄍㄨㄥ˙ㄉㄜㄉㄞˋㄩˋㄏㄣˇㄍㄠ。」
注音:
解釋:

ㄉㄡˋㄌㄧㄡˊㄊㄧㄥˊㄌㄧㄡˊㄖㄨˊ:「ㄉㄞㄅㄨˊㄓㄨˋ」、「ㄉㄞㄏㄨㄟ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待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ài
解釋:
  1. 等候。
    【例】等待
  2. 對待、照顧。
    【例】優待、款待、待人之道
  3. 將要、打算。
    【例】我正待外出,不料卻下起大雨來了。
注音:
漢語拼音: dāi
解釋:
  1. 逗留、停留。
    【例】這些錢夠我們到那裡待上十幾天的。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ài
解釋:
[動]
1.等候。《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2.防備、抵禦。《易經.繫辭下》:「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史記.卷七三.白起王翦傳》:「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3.依恃、憑靠。《商君書.農戰》:「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
4.對待、照顧。如:「優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5.將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卻下起大雨來了。」宋.辛棄疾〈最高樓.相思苦〉詞:「待不飲,奈何君有恨;待痛飲,奈何吾有病。」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你道我為甚麼私離繡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助]
置於句末或句中的語氣詞。相當於「啊」。宋.何夢桂〈沁園春.孔蓋蜺旌〉詞:「問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注音:
漢語拼音: dāi
解釋:
[動]
逗留、停留。如:「這些銀兩夠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個月的。」《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候選教官,因選補無期,家裡又待不住,便帶了兒子來京。」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ā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對待。
  2. [[動] ] 等候。
音讀: tāi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