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心電感應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īn diàn gǎn yìng
解釋:
  1. 彼此心中如有電流般能相互感通。
    【例】你們竟然不約而同的穿著一樣的衣服,莫非有心電感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心電感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īn diàn gǎn yìng
解釋:
彼此心中如有電流般,能相互感通。也稱為「精神感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心電感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lepathy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心電感應意為不經感官或推理而得知別人心理活動狀態的現象;此辭為英人麥爾斯(F.W.H. Myers, 1843~1901)於一八八二年提出,隨即見於心理研究社(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SPR)及其他刊物中。心電感應是超感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的一種。
  心電感應發生在兩人不在同一場所,經心理研究社實驗研究,令一人在一室中在意念中發出一個觀念或印象,意欲傳達給另一室中的另一個人,接受者並不知情,卻能感應到發出者的意念。一八七六年巴瑞特(W.F. Barrett)在大英科學研進社(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宣讀一篇心電感應論文,引起學術界注意,至十九世紀末引起多數實驗研究,發現心電感應的現象。
  另一種實驗效果見於朋友之間,其中一人的意念,可使另一人感受到;印證常見的事實,即相知或關係人約在同時想到同樣事件。此種情形未經實驗設計,可能解釋為有先在因素促使二人想到同樣事物,尚不能確定即是心電感應。有人以為心理活動可出電波傳送,但仍須做確實的研究,方可證明。(參見「超感視覺」(Clairvoyance)、「預知」(Precognition)、「超感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心電感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