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戀父情結 - 教育百科
ˋ
ˋ
ˊ
ˊ
  • 漢語拼音 liàn fù qíng ji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àn fù qíng jié
解釋:
1.心理學上指女童到了三至六歲期間,潛意識中愛慕父親,因而嫉妒敵視母親,但又擔心遭致母親傷害。為了避免母親傷害,同時獲得父親的愛,因此女童在行為上模仿母親,進而完成性別認同。此概念取材自希臘神話故事,也稱為「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
2.女性對年長男性產生愛慕的心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戀父情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lectra Complex
作者: 金瑞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戀父情結係指女兒在潛意識裡的一種愛慕父親、忌妒母親的心理,此種情結尤其在三歲至六歲為最甚。據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的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sis),三歲至六歲的兒童正處於性器期(phallic stage),不但對自己的性器官發生興趣,而且對父母中之異性者產生性慾望,亦即男童視母親、女童視父親為性愛對象,然而對同性別的親長則產生忌妒心,視之為情敵。此種戀親情結,是人格發展中的一個過渡性的正常現象,化解後即可順利發展。
  女兒對父親的愛慕,部分源自於女童「陰莖嫉妒」的心理。女童發現自己缺乏和男童一樣的性器官,卻又非常希望擁有,因此偏向傾慕父親。轉而將心理上的被剝奪、被閹割的失落感,化成對母親的怨懟,覺得母親未給她們所應有的東西,因而不親近母親。
  戀親情結也導致兒童向父母的同性者認同,女兒先是由忌妒母親,轉而為摹仿母親的行為、價值、態度等,內化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同時覺得自己和母親很像,而產生替代性的擁有感,感覺如同自己擁有父親一樣。因此經認同作用,使原本想獨占父親的慾望(本我)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女孩也學習到社會規範和價值觀,超我也會有發展,增加自我控制的力量。所以認同作用使該女孩的本我、自我、超我達到協調,解決了戀父情結的心理現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戀父情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