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戲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si Wu
作者: 霍德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門巴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南部的達旺、墨脫、錯那等地門巴族居住區。傳說在很久之前,當地修架鐵索橋,鐵索又粗又重,人少拉不動。修橋人就組織一些人,戴上由羊皮製作的面具,穿上彩衣,敲鑼打鼓演戲跳舞,以此召來觀眾,幫助拉鐵索。橋修好後,《戲舞》也就流傳下來。現每逢節日或喜慶日子,均要跳此舞。表演者為男子,戴面具,身穿黑氆氌(藏族地區出產的一種羊毛織品,可以做各種衣物。)短衣和彩花氆氌褲,外圍彩裙,肩上斜掛紅綢,胸前掛玉器。表演時唱、舞分開進行,唱時不舞,舞時不唱。唱的曲調,為優美的民歌,其內容是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舞蹈有十多個段落,主要是模擬各種動物如:象、鹿、雄鷹、魚、獅子等形態,及它們的生活形態不同特徵。動作逼真,形象生動。主要步法有:〈跨腿跳踏步〉、〈跨腿跑跳步〉、〈踏步換腳跳〉、〈正反轉〉等。手的動作有正反翻腕及單、雙推掌等姿態。舞時由鑼、鈸等打擊樂器伴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戲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