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梅花參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梅花參Thelenota ananas分類上屬於刺參科Stichopodidae。為一種大型海參,體長可達50公分以上,體寬約15公分,重達10公斤。動物呈橘黃色。背部疣足肥大,呈指狀,且3~5個連成掌狀或楓葉狀。口偏於腹面,楯狀觸手20隻。肛門略偏於背面。管足集中於腹面。骨針主要為距二分叉的X形體及顆粒體。X形體常具2~3次分叉,長約70~140μ,顆粒體直徑約2~3μ。觸手內的骨針為帶棘且分叉較密的X形體。動物生活在水深1~10米內的粗珊瑚沙區,吞食珊瑚沙,以沙中的有機物為食,為珊瑚礁種。泄殖腔中常有隱魚共生。 廣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例如:馬斯開里恩群島,馬爾地夫地區,印度東部,澳洲北部,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台灣地區的分布則在南灣、綠島及蘭嶼,但數量不多。小硫球數量較多。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梅花參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梅花參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刺參科
棲所環境: 珊瑚礁區
拉丁種小名: ananas
拉丁屬名: Thelenota
中文綱名: 海參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分布海拔高度: 0~ -10
拉丁科名: Stichopod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0~1m 潮間帶及潮池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馬斯開里恩群島
台灣分布地點: 南灣
中文目名: 楯手目
拉丁目名: Aspidochirotid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梅花參
英文名: Thelenota ananas
描述:
俗稱鳳梨參,英名Giant Sea Cucumber, Pineapple sea cucumber, Prickly Redfish,為一種非常大型的海參,體長通常約60至70公分,最大可達120公分,體寬約可達15公分,高約可達8公分,重達15公斤,因此有「海參之王」的稱呼。身體呈、橘褐色、橘黃色或橘紅色,點綴著黃色和褐色的斑點,腹面帶紅色。背部疣足(肉刺)很肥大,呈指狀,且3至11根連成掌狀或梅花瓣狀,所以稱為「梅花參」,又因為其外觀有一點像鳳梨,故俗稱「鳳梨參」。口偏於腹面,楯狀觸手20隻,均呈黃色。肛門略偏於背面。管足集中於腹面,管足內沒有支持桿狀體,但有纖細的網狀端板,其周圍有不規則分枝桿狀體。背面疣足有形狀不同的支持桿狀體,有的短細,表面帶突起或不帶突起;有的長而複雜,不規則。體壁內的骨針主要為具有二分叉的X形體及顆粒體。X形體常具有2至3次分叉,長約70至140μ,顆粒體直徑約2至3μ。觸手內的骨針為帶棘且分叉較密的X形體。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南非、肯亞、埃及、以色列、約旦、馬斯開里恩群島、馬爾地夫、紅海、印度東部、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澳洲北部、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的海南島和西、中、南沙群島、南太平洋群島等地區,臺灣地區分布於恆春半島、綠島、蘭嶼、小琉球等地,數量不多。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