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爾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ㄋㄧˇㄋㄧˇ˙ㄇㄣㄖㄨˊ:「ㄦˇㄉㄥˇ」、「ㄦˇㄅㄟˋ」、「ㄦˇㄓㄚˋㄨㄛˇㄩˊ」。
  2. ㄖㄨˊㄘˇㄓㄜˋㄧㄤˋㄖㄨˊ:「ㄍㄨㄛˇㄦˇ」、「ㄅㄨˊㄍㄨㄛˋㄦˇㄦˇ」。
  3. ㄒㄧㄥˊㄖㄨㄥˊㄘˊㄏㄨㄛˋㄈㄨˋㄘˊㄘˊㄨㄟˇㄅㄧㄠˇㄕˋㄑㄧㄥˊㄊㄞˋㄖㄨˊ:「ㄡˇㄦˇ」、「ㄕㄨㄞˋㄦˇ」、「ㄓㄨㄛˊㄦˇㄔㄨㄓㄨㄥˋ」。
  4. ㄓㄜˋㄋㄚˋㄖㄨˊ:「ㄦˇㄕˊ」、「ㄦˇㄔㄨˋ」、「ㄦˇㄖ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ěr
解釋:
  1. 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汝」、「你」。
    【例】爾心、爾曹、爾虞我詐
  2. 此、這、那。
    【例】爾後、爾時
  3. 如此、這樣。
    【例】不爾、果爾
  4. 詞綴。表性狀。
    【例】莞爾、卓爾
  5. 近。通「邇」。
    【例】爾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ěr
解釋:
[代]
1.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於「汝」、「你」。如:「爾虞我詐」。《詩經.衛風.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2.此、這個。《禮記.檀弓上》:「夫子何善爾也?」
3.如此、這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妹一兒也,何苦乃爾。」
[形]
此、這。如:「爾後」、「爾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許掾嘗詣簡文,爾夜風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語。」
[副]
表示程度,相當於「如此的」、「這樣的」。《孟子.告子上》:「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唐.李白〈戰城南〉:「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助]
1.語尾助詞,無義。《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
2.如此、而已。如:「不過爾爾」。《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
3.位於句末,表示肯定的意思。同「矣」。《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
4.表示疑問的語氣。同「乎」。《公羊傳.隱公元年》:「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niā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