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性語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ized Speech
作者: 陳長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依皮亞傑(J. Piaget)之見解,前運思期兒童(約從二歲至七歲)之記憶功能中,最重要的但出現最晚的為語言。由於語言的使用,兒童得以描述過去與未來的事件。前運思期所使用的語言,兼負兩種顯著不同的功能:一為自我中心的或個人的功能(egocentric or private function),即自我中心語言;另一為社會化的或公開的功能(socialized or public function),即社會性語言。
  社會化的或公開的功能係指語言在於溝通交談者的意見。因此,兒童可與一個人或數個聽眾交談,一則可迎合聽眾能力,並解釋聽眾的疑惑;再則,兒童亦可聽取他們的看法,以修正自己的觀點。社會性語言約可分成五類:
  1.適應的信息(adapted information):兒童為了與他人交換想法,或為追求共同目的,引發他們的興趣,而改編信息。
  2.批評或嘲弄(criticism or derision):性質與前者相同,唯所含情感成分較濃。兒童常為維護自我的優越,而貶抑他人。
  3.命令、要求與威脅(commands, requests and threats):係指某個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間存在著固定的交互作用。
  4.發問(questions):兒童彼此間提出問題。通常要求對方回答,問題的形式由最早的「是什麼」轉換為「為什麼」,以至最後的「如何」。
  5.回答(answers):係指兒童解答對方真正生疑的問題,或執行對方的命令。根據皮亞傑的研究發現,前運思期兒童使用的語言,係由自我中心的功能漸趨社會化的功能,尤其在前通思期之末,顯得格外清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性語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