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紅尾伯勞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óng wěi bó láo
解釋:
動物名。燕雀類伯勞科。臉部有黑色過眼帶,身體上部包括羽翼及尾端皆為紅褐色,腮喉部位則覆白毛,胸以下黃褐色,略有淺色橫紋。牠們在朝鮮半島和大陸北方繁殖,秋涼時南下,經過臺灣飛往菲律賓、南洋過冬。每年九月,紅尾伯勞大量聚集在恆春,停棲在顯著的高處休息,一時蔚為奇觀,是臺灣的過境候鳥。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紅尾伯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rown Shrik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Lanius cristatus
形態:
長18~19公分,頭頂、後頸背及翼灰色至紅褐色,粗而黑的過眼帶橫過白色的臉部,額及喉白色。身體腹面棕白色,喙、腳黑色。尾栗色,呈楔形而外側較短。雌雄外型幾乎相同,但雌鳥胸及脅有褐色鱗斑,亞成鳥過眼帶褐色,翼上有皮黃色斑紋。
分布:
共4個亞種,廣布於歐洲及亞洲,具遷移性。
生態習性:
由於本種分布範圍很廣,且由平地至海拔1,800公尺皆有其族群,因此利用的環境包括不同的氣候類型及植群型;較喜歡開闊的森林地、密林邊緣或是其他植群較稀疏的地方。站立時尾羽常不斷以類似畫圓圈的方式擺動。紅尾伯勞具有領域性,雖然每年進行遷移,但似乎在繁殖地有地域忠誠性(Site fidelity),每年會回到固定的地點。主食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如青蛙、老鼠及小型鳥類,多半站在2~3公尺的枝頭上等待獵物經過,再至地面捕捉,有將吃剩的獵物插於竹枝或鐵絲網的貯食習慣,同時有宣示領域的功能。繁殖時間各地不同,夫妻雙方共同於樹上築巢,每窩產4~7顆卵。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
伯勞科 (Family Lani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紅尾伯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