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課程採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rriculum Adoption
作者: 游淑燕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最初課程學者視課程採用為決定使用或接受某一種新課程,也就是如果新課程或課程改革的計畫與觀點被學校機構所接受,並決定使用,就代表課程已經有效推廣運用。因此早期所謂的課程採用和課程使用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後來一些研究者發現:許多新課程方案雖然被採用,但並未導致課程的真正改變與使用。他們注意到課程採用後,組織內部的改變過程才是課程改革的真正關鍵點,因此賦予課程採用新的意義。課程採用是引導課程改變方向與革新重點的起點,並非是新課程推廣的終結點。
  在整個課程發展的程序中,大致上可畫分為四個階段:研究、發展、推廣及採用。課程發展的程序首先要進行課程「研究」,其目的在從許多文獻中增加知識,評估現在學生及社會的需求,分析現行課程的問題與困難,以建立「發展」目標,然後提出解決方案,並加以系統化設計與組織,以利機構使用。一旦確立新課程方案後,則加以「推廣」,通常是透過傳播、示範及訓練的程序,使未來的可能使用者能知道新方案並了解其精神。課程發展的最後步驟則是課程 「採用」,一般可包括「試用」、「裝置」、「實施」及「制度化」等四個階段。「試用」是選擇部分單位進行小規模的試用,使教育工作者能熟悉新課程方案、並提供機構評估新課程方案的品質、價值、功用及適切性的基礎;試用後,便是安裝調整,「裝置」的目的在使新的課程方案能適合採用機構的特色與需求;而「裝置」時,為了適應所在情境的特殊狀況,有時可以加以調整;然後則加以全面「實施」,確定實施效果與效率後,則進一步強化新課程方案的運作,目的在使新課程方案能被機構吸收、同化,成為整個系統的一部分。
  由課程發展的程序中可知:課程採用並非只是決定採用的動作而已,而是組織內部逐漸將新課程方案加以吸收、同化,成為整個組織系統一部分的過程。因此在課程採用過程中,課程領導者應注意以下事項,以促進課程的有效採用:(1)決定採用新課程方案前,應審慎評估新課程方案的價值及品質,課程的價值愈高,品質愈佳,愈能促進課程的有效採用;(2)一旦決定採用新課程後,來自行政單位、教師團體、社區人員及相關支持者的強力領導,可以促進課程的有效採用;(3)新課程方案的使用過程中,應提供實施者良好的溝通管道,一方面可以溝通其觀念,促進對新課程的了解,一方面則提供其解決疑惑的管道;(4)不斷地提供實施者充分的人力、物力、財力與精神上的鼓舞和協助,激發其落實新課程方案的實施意願,使新課程能制度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課程採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