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錯誤概念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isconception
作者: 何縕琪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生常會出現對正確科學概念曲解和誤解,從教師或學科專家來說是不正確的,這稱之為錯誤(或迷思)概念。但由於這個名詞並沒有適度尊重學生自己建構意義的努力,因此有人傾向於使用先入概念(preconception)或另有架構(alternative framework)等名詞。
  例如,麥克斯基(M. McCloskey)發現有不少的高中生及大學生認為如果一個人從懸崖上往前衝,會繼續以水平的方向跑一段,直到這個人的內在動量(衝量)耗盡了,然後才垂直掉落谷底。這個概念是錯誤的,而有這種概念的學生對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有高度的抗拒性。
  小學生中也有許多人有錯誤概念,如「在空氣中才有重力」、「電流是燈泡中消耗掉的」、「晚上時,燭光照射較遠」。奧斯本(R.J. Osborne)和魏特克(M.C. Wittrock)指出,當學生在學校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時,他們的錯誤觀念有時反而會增加,需到十六至十八歲時才獲得改善。
  錯誤概念對教師而言,也可能是一種教學契機。透過教學來改變錯誤概念,可以提升和發展學生的心智能力。學者指出,改變學生錯誤概念的四種情境為:(1)學生必須察覺自己所擁有的概念不同於新的概念;(2)學生必須知道新概念的意義;(3)學生必須能調和其原有概念與新概念;(4)學生必須發現新概念比舊概念有用。饒特(K. Roth)以上述觀點設計教學模式來改變學生的錯誤概念。在其研究中,透過每日的訪談以獲得學生的思考過程。訪談包括三個部分:(1)詢問學生所閱讀的內容;(2)探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思考如何受閱讀材料所影響;(3)了解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材料內容。
  為了促使學生對意義進行建構以改變其錯誤概念,還可使用概念圖、分類卡、圖片、配對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修正其原有基模並寫下重組後的基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錯誤概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