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兒童旁觀行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ld Onlooker Behavior
作者: 金瑞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派登(M.B. Parten)觀察兒童社會行為的發展,從其遊戲的活動中,發現兒童的社會參與能力隨著年齡而增長,於是歸納出六階段:(1)無所事事的行為(unoccupied behavior):幼兒沒有從事任何遊戲性的活動,只是隨機式地觀看四周有趣的事物。當周遭並無特別吸引力的事物時,幼兒便從事漫無目地的活動。例如,玩手指、踢石子、呆視前方等。此類的行為以兩歲的幼兒居多;(2)旁觀行為(onlooker behavior):指花大部分的時間在一旁觀看其他兒童的遊戲活動,然其本身並不加入。有時會面對著正在遊戲的兒童們說話,或問問題、或作建議、或批評,但不會主動要求參與活動中;(3)兒童單獨遊戲(child solitary play):幼兒獨自玩自己的玩具,並不嚐試與其他幼兒互動。通常兩歲至兩歲半的幼兒多喜歡獨立活動;(4)兒童平行遊戲(child parallel play):幼兒彼此在同一場所玩,但不是與其他幼兒一起玩,而是各自地遊戲,互不相關。兩歲半至三歲半的幼兒出現較多的平行遊戲;(5)兒童關聯遊戲(child associative play):幼兒與其他兒童一起玩,並會對正在進行中的遊戲與友伴討論。有時也會互借玩具,但彼此沒有合作行為。關聯遊戲在三歲半至四歲半的幼兒出現較多;(6)兒童合作遊戲(child cooperativeplay):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會與友伴互助合作以達到共同訂定的目標。四歲半的幼兒常參與合作遊戲。
  幼兒期最顯著的發展是幼兒與友伴一起遊戲的興趣增加。旁觀行為是其中的第二階段,其與無所事事的行為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在一旁的確是觀看一群兒童的遊戲,而非隨機地注意好玩的事。會與所感興趣的團體,在談話可及的範圍內站著或坐著,以便自己能看得到、聽得到該團體所發生的事。一般而言,年齡較小的兒童出現較多的旁觀行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兒童旁觀行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