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瞽 - 教育百科
瞽 |
|
- 部首 目
- 部首外筆畫 13畫
- 總筆畫 18畫
- 漢語拼音 g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ǔ |
解釋:
[名] 1.瞎眼的人。《莊子.逍遙遊》:「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元史.卷一○五.刑法志四》:「諸瞽者毆人,因傷致死,杖一百七,徵燒埋銀給苦主。」 2.古代的樂官。《書經.胤征》:「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 3.沒有見識、無觀察力的人。《荀子.勸學》:「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瞽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目盲。《說文解字.目部》:「瞽,目但有眹也。」《莊子.逍遙遊》:「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談徵.名部下.瞽瞍》:「無目眹謂之瞽,有目無眸子謂之瞍。」 2. 古代樂官。《書經.胤征》:「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樂體在聲,瞽師務調其器。」 3. 沒有見識、無觀察力。《荀子.勸學》:「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韓詩外傳》卷九:「晏子曰:『棄老取少,謂之瞽;貴而忘賤,謂之亂。』」 4. 胡亂的、虛妄的。《南齊書.卷二八.列傳.劉善明》:「不識忌諱,謹陳愚管,瞽言芻議,伏待斧鉞。」唐.盧輔〈論突厥疏〉:「多愧前良,獻替是司,輕陳瞽議。」明.宋濂《潛溪錄》卷一:「解詁不足以明經,則斥為瞽語。」 |
|
注音: | ㄍㄨ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瞽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