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iwan Area High School Games
作者: 張宏亮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民國三十五(1946)年臺灣省政府為了提倡運動風氣,特頒訂[臺灣省各學校、鄉鎮及縣市運動會舉行辦法],該辦法於民國六十二年及民國六十九年修訂,其第三條第三款規定:「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每年舉行一次,輪由本省辦理時,由本府教育廳協調教育部、臺北市政府及高雄市政府,邀請有關單位組織籌備會辦理,舉辦地點報請本府核定。」辦法之第五條第三款亦規定:「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以縣、市為單位,由公、私立中等學校組隊參加。」
  辦法頒布後,一直到民國四十一年,為配合慶祝青年節活動,特於「三二九」青年節假臺北市省立師範學院運動場舉行第一屆臺灣省中等學校運動會,當時只有田徑一項,參加的學校共有九十五所,隊職員只一千三百三十七人參加,沒有分高中組及初中組。
  「臺灣省中等學校運動會」經多次的改名,才演變為今天的「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的名稱,第一屆至第四屆稱為「臺灣省中等學校運動會」,第五屆開始有大專院校加入,名稱改為「臺灣區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會」,之後由於規模日漸龐大,大專院校也逐漸增多,於是於民國五十九年大專運動會與中等學校運動會分開辦理。
  民國五十六年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因此於五十七年臺北市獨自舉辦臺北市中等學校運動會,民國六十四年起,臺灣省中等學校運動會與臺北市合併舉行,成為「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舉辦日期也由原來每年青年節,改為每年的四、五月間舉行。
  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目前仍由臺灣省、臺北市及高雄市分別以三一一的比率輪流舉行,其規模之大、參加人數及競賽項目之多,僅次於臺灣區運動會,參加之學校達九百所以上,參加的人數至民國七十四年已突破萬人。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舉辦的目的在促進學校體育的正常發展,使每一位學生的體能能充分發揮,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陶冶寬容、互助、忍讓、合作的美德,同時亦希望透過運動會的舉辦,發掘優秀運動選手,提升運動水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