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卡拉麥卡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alamajka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卡拉麥卡舞》為捷克的一種2/4拍之雙人舞。舞伴兩人面對面,雙手置於臀部,但不接觸臀部。舞蹈形式在西部之波西米亞(Bohemia)及西莫拉維亞(West Moravia)地區與在東部之東莫拉維亞(East Moravia)及斯洛伐克(Slovakia)地區不同。西部地區之卡拉麥卡舞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採重踏步之波爾卡(Polka)舞步;第二部分採霍魯比卡(Holubicka意為鴿子)舞步。後者為舞伴面對面兩手相牽,以跑步先作順時鐘方向旋轉,再作反時鐘方向旋轉。在東部地區之《卡拉麥卡舞》,則舞步快速有力,先採《波爾卡》舞步,然後採《普里土卡瓦尼》(Pritukavany)舞步。舞時單足跳躍,並以兩足踵互擊出聲,然後兩人牽手,繞室依順時鐘方向頓足而舞。無論東或西地區,舞者之服裝均極考究。男性著繡花之馬褲與背心,女性之胸衣與男性之背心上,均綴有流蘇。西部女性則著褶裙,蓬袖之白上衣,花邊圍裙,戴繡花頭巾;東部女性則著長裙,繫繡花腰帶,著長靴,上身著袖子打褶如中國燈籠之白上衣。另在波蘭的喀爾巴阡山(Carpathians)亦有相似名稱,名為《阿羅麥卡》(Kolomeika)。在烏克蘭則有名為《阿羅邁卡》(Kolomaika)之舞,為一種賣弄風情之舞。是屬圓形之雙人舞。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卡拉麥卡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