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佾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
解釋:
[名] 古代樂舞的行列。行數、人數縱橫皆相同。舞蹈用佾的多少,代表地位等級的不同,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 |
作者: | 劉鳳學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術語。今稱行列。有八佾、六佾、四佾及二佾之別。所謂八佾,即縱行與橫行皆為八人,共六十四人。此種排列亦稱《八佾舞》,天子舉行樂舞時用之。六佾,即六縱行,每行有八人,共四十八人,亦稱《六佾舞》,諸侯用之。四佾,即四縱行,每行八人,共三十二人,亦稱《四佾舞》,大夫用之。二佾,即二縱行,每行八人,共十六人,亦稱《二佾舞》,士用之。以上係服虔(約西元168∼西元189)對於〈佾〉之詮釋。另一說為《六佾舞》,六行,每行六人,共三十六人。《四佾舞》,四行,每行四人,共十六人。《二佾舞》,二行,每行二人,共四人。係杜預(西元222∼西元284)所作之詮釋。 |
|
參照: 《春秋左傳.隱公五年》、《論語.八佾》。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古代樂舞之行列。行數、人數縱橫皆相同。舞蹈用佾之多少,代表地位等級之不同,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大徐本《說文解字.人部.新附》:「佾,舞行列也。」《玉篇.人部》:「佾,列也。」《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八年冬十月己已,公卿初迎冬於北郊,總章始復備八佾舞。」《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葆佾陳階,金瓟在席。」唐.李善注引張晏《漢書注》曰:「以翠羽為葆也。佾,舞行列也。」 |
|
注音: | ㄧ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佾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