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佾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ˊ
部 + 6 畫 = 8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古代樂舞的行列。行數、人數縱橫皆相同。舞蹈用佾的多少,代表地位等級的不同,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例】佾舞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古代樂舞的行列。行數、人數縱橫皆相同。舞蹈用佾的多少,代表地位等級的不同,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術語。今稱行列。有八佾、六佾、四佾及二佾之別。所謂八佾,即縱行與橫行皆為八人,共六十四人。此種排列亦稱《八佾舞》,天子舉行樂舞時用之。六佾,即六縱行,每行有八人,共四十八人,亦稱《六佾舞》,諸侯用之。四佾,即四縱行,每行八人,共三十二人,亦稱《四佾舞》,大夫用之。二佾,即二縱行,每行八人,共十六人,亦稱《二佾舞》,士用之。以上係服虔(約西元168∼西元189)對於〈佾〉之詮釋。另一說為《六佾舞》,六行,每行六人,共三十六人。《四佾舞》,四行,每行四人,共十六人。《二佾舞》,二行,每行二人,共四人。係杜預(西元222∼西元284)所作之詮釋。
參照:
《春秋左傳.隱公五年》、《論語.八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