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凱勒教學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eller's Teaching Model
作者: 郭玉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凱勒(Fred S. Keller)教學模式是凱勒發展的個人化教學系統(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PSI)。在此模式中,教師扮演學習經理的角色,學生可以自己控制學習的速度,但須在每一單元達到熟練的程度才可進入下一單元;教學的主要來源是書面的文字資料,如學習指引,評量試題等。此外,另設有助理,可以給學生個別的指導。
  凱勒模式主要由下列七個部分組成:
  1.熟練標準:凱勒要求學生在每一單元的熟練程度要達到百分之百。學生若通過單元考試,即表示已達熟練標準,否則必須重新學習,再參加考試,直到通過為止。
  2.學生自定學習速度:凱勒允許學生依其性向、能力、時間及其他條件來決定學習之進度,但所有學生最後都應該達到預期的目標。
  3.單元考試:凱勒主張將一個科目的教材分成許多小單元,每一單元都有形成性評量,而在學期結束前有總結性評量。學生的學科成績則由這兩部分的考試來決定,且採標準參照方式。
  4.立即回饋:凱勒認為學生在學習之後若能立即知道自己的表現,會有助於學習成效的提升。反之則可能錯失補救或更正的機會,對學習會有不利的影響。凱勒設置助理的用意之一即在提供學生立即的回饋。
  5.助理制度:凱勒設置助理有兩個用意,第一是擔任客觀的評量者並給學生立即的回饋。第二是擔任一對一的學習指導者並回答學生的問題。助理通常是由曾修習過該科目的學生或由班級中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擔任。
  6.學習教材:在此模式中,學習教材是主要的教學來源,這些教材是教師事先準備的學習指引,指定閱讀的教科書及相關的作業等。學習指引是學生自學的主要依據,內容包括各單元目標的敘述、內容分析及例題等。
  7.講述及展示:凱勒的教學模式中安排一小部分的講述與展示,用意在引起學生的動機及興趣。學生可以自由參加,講述內容不列入評量的範圍。
  在凱勒的模式中,教師所負的任務與傳統教師的任務略有不同,教師主要的任務在於上課前準備學習教材、編製評量試題,決定評量方式及標準,以及安排積極回饋的情境,但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有能力來做這些工作。凱勒模式與布魯姆(B.S. Bloom)的精熟學習模式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兩者都強調精熟、回饋、適應個別差異,但主要的不同在於學習速度的控制權,前者在於學生而後者則操在教師之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凱勒教學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