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若懸河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ǒu ruò xuán h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口若懸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ǒu ruò xuán hé |
解釋:
言語滔滔不絕,如瀑布流瀉不止。形容能言善辯。《金瓶梅》第三三回:「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就是一回。」《儒林外史》第四回:「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典故,不由得不信。」也作「懸河瀉水」。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口若懸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ǒu ruò xuán hé |
釋義: 說起話來像瀑布一樣滔滔不絕,比喻能言善辯。#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 |
|
典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太尉1>云:「郭子玄2>語議如懸河3>寫4>水,注而不竭。」 〔注解〕
(1) 王太尉: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晉臨沂人。以清談著稱,累官至司徒。西晉亡,投降石勒,後為石勒所殺。
(2) 郭子玄:郭象(西元252∼312),晉河南人。少有才學,好老莊,能清言。東海王越引為太傅主簿。曾為《莊子》作注。
(3) 懸河:傾瀉不止的河水,可指瀑布。
(4) 寫:音ㄒ|ㄝˋ,通「瀉」。〔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五○.郭象列傳》、晉.裴啟《語林》(據《北堂書鈔.卷九八.談講》引)
|
|
典故說明: |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能言善辯。 使用類別 用在「善於言談」的表述上。 例句
|
|
書證:
01.宋.趙蕃〈贈耆英見過〉詩四首之一:「髯曾暇能過我,誦詩口若懸河。」
02.《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就是一回。」
03.《儒林外史》第四回:「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
|
辨識: 近義成語 能言善道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口若懸河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