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布子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pò bù zǐ |
|
解釋:
植物名。落葉喬木。高三至二十公尺。葉互生,卵形,長九至十二公分,波狀緣。聚繖花序二歧分枝,花冠淡黃色。核果球形。初夏結子,滿樹纍纍如小粒佛珠般。依成熟度的差異,果實分為黃、橙、青等色,以黃色成熟度最佳。果實經過加工後,風味極佳,是臺灣南部有名的鄉土食品。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破布子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 中文名: | 破布子 |
| 英文名: | Cordia dichotoma |
|
描述: 半落葉喬木。嫩枝被揭色粗毛,小枝具皮孔。單葉,互生,紙質;濶卵形或披針狀卵形;長6~15 cm ,寬4~10 cm ;基部濶楔形或圓形,先端鈍尖;全緣或微波緣,偶具疏鈍齒緣;嫩葉兩面密被短毛,老葉僅葉背中肋被毛。花兩性,繖房狀聚繖花序,頂生或腋生,黃白色;花萼鐘狀,不規則5裂,外被毛;花冠漏斗狀,5 裂,裂片覆瓦狀排列,向外反捲;雄蕊5,著生於花筒;子房上位,4 室;柱頭4 分叉。核果球形,徑0.8~ 1.2 cm ,熟時橘紅色,基部具宿存萼,先端具宿存花柱。 |
|
|
分布: 台灣低海拔山區之森林向陽處,中國南部、馬來西亞、新蘇格蘭、中南半島、巴基斯坦、琉球等。 |
|
| 作者: | 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張世良, 黃雯雯 |
| 授權方式: | ![]()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phuà-pòo-tsí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破布子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