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駢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ián
解釋:
  1. 兩匹馬並行。
  2. 並列的、對偶的。
    【例】駢指、駢句
  3. 文體名。講究句式整齊、對仗工整、辭藻華麗的文體。
    【例】駢文、駢體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ián
解釋:
[動]
1.兩馬並駕一車。《說文解字.馬部》:「駢,駕二馬也。」
2.兩匹馬並行。唐.薛濤〈送鄭眉州〉詩:「雙旌千騎駢東陌,獨有羅敷望上頭。」
3.兩物並列。宋.曹勛〈出入塞詩.序〉:「聞南使過,駢肩引頸,氣哽不得語。」
[形]
1.兩物相連的。如:「駢拇枝指」。
2.有對偶的。如:「駢句」。唐.柳宗元〈乞巧文〉:「駢四儷六,錦心繡口。」
[副]
1.齊併的。唐.韓愈〈雜說〉:「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表示並聯的性質狀態。唐.柳宗元〈游黃溪記〉:「祠之上兩山牆立,如丹碧之華葉駢植。」
[名]
1.地名。春秋時齊邑,故地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臨朐縣。
2.文體名。講究句式整齊、對仗工整、辭藻華麗的文體。如:「駢文」、「駢體文」。
3.姓。如春秋時齊有駢邑。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兩馬並駕一車。《說文解字.馬部》:「駢,駕二馬也。」

2. 並列。唐.韓愈〈雜說〉:「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閒,不以千里稱也。」宋.曹勛〈出入塞詩.序〉:「聞南使過,駢肩引頸,氣哽不得語。」

3. 兩物相連、接合。《字彙.馬部》:「駢,聯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莊子.駢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

4. 對偶。如:「駢句」、「駢賦」。唐.柳宗元〈乞巧文〉:「駢四儷六,錦心繡口。」《宋史.卷三一九.列傳.歐陽脩》:「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

5. 文體名。講究句式整齊、對仗工整、辭藻華麗之文體。如:「駢文」、「駢體文」。《明史.卷二七七.列傳.陳子龍》:「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妙。」

6. 地名。春秋時齊邑,故地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臨朐縣。

7. 姓。如春秋齊有駢邑。

注音: ㄆㄧ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駢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