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就動機 - 教育百科
成 | |
就 | |
動 | |
機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chievement Motivation |
作者: | 鄭芬蘭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成就動機是指個人追求成就的內在動力,主要的意義有三種,如張春興氏所說: 1.指追求進步以期達成希望目標的內在動機。 2.指從事某項工作時,自我投入而精益求精的心理傾向。 3.指在不順利的情境中,衝破障礙奮力達成目標的心理傾向。 最早提出成就需求概念的是莫瑞(H. A. Murray, 1938)。認為成就需求是個人「為完成困難的工作,為操作、控制或組織實際事物、人或觀念,為盡快獨立的做好工作,克服障礙且達到高標準,為使自己傑出,勝過別人,以及為使得個人的才能透過成功的學習而增進自尊」的一種慾望。簡言之,莫瑞認為成就需求是指個人想要盡快的、盡可能的把事情做好的一種慾望或傾向。 麥克理蘭(D.C. McClelland)等人則認為成就需求是人格相當持久穩定的傾向(disposition),這種追求某種目標的特性或傾向就是成就動機。 綜合起來說,成就動機是指個人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情,不但願意去做,而且力求達到完美的心理傾向,由於成就動機是由社會環境中學習到的理性建構,因此需以觀察變項作為成就動機的指標。 成就動機使人們傾向於追求成功,避免失敗,從事成就的活動。在期望成功避免失敗之際,焦慮情緒會伴隨出現。據研究顯示:成就動機高的人,偏好中難度的工作,在成就取向的情境中往往有較高水準的表現。 麥可蘭依據艾金生(J.W. Atkinson)等的研究,歸納高成就動機的特徵為: 1.自信:喜歡自行負責行為後果,不喜歡由機會決定的情境。 2.選擇實際且具挑戰性的目標,不喜歡太容易或太冒險的情境。 3.尋求可以立即具體回饋的情境,以明白自己做得有多好。 成就動機促使人期望成功,從事冒險行為、選擇較難的工作、獨立堅持、有相當的抱負水準,尤其是從事經濟行為。在一個追求有成就的社會裡,更是影響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余安邦在民國七十八年研究中把成就動機分為社會取向與個我取向的成就動機,結果發現成就動機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影響因素與意義內涵頗有差異,就是兩者有不同的心理建構。因此在探究成就動機時,不僅要注意內因變項,且要顧及不同社會文化所包含的意義。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成就動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