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介穩狀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tastable Stat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通常指物質(包括原子、離子、自由基、化合物等各種化學物種)在各種條件下,介於穩定和不穩定之間的一種化學狀態。在能量上雖然不是真正的穩定狀態,但是向穩定狀態轉移,需要較長時間。介穩狀態存在的原因是新相形成較困難。一般可用振動或在液體中引入新相種子的方法來使它轉入正常的相平衡狀態。以相平衡為例,液體凝固時常見的過冷液體,將同質多晶形的固體如硫加熱時,在轉移點以上的低溫穩定形,就是介穩狀態。原子、分子的一些激發狀態,如Hg(3P0)、O2(1Δg)等,壽命比激發狀態長,亦稱為介穩狀態。原子核之介穩狀態是指壽命長的(普通0.01s以上)激發狀態。在質譜儀之離子源生成的正離子中,裂解比較慢的離子,稱為介穩離子。在條件稍有變化,介穩狀態的物質,如大氣層中的氧分子(3Σg-)吸收光能,受激發變成介穩態的氧分子(3Σu+),後再迅速裂解成兩個基態氧原子(3P2)。此兩種激發態的氧分子,3Σg-和3Σu+,壽命分別為12秒和60分,是光化學煙霧反應中重要的化學物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介穩狀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metastable state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一觸發電路中,不必脈波啟動而能保持一種狀態,且經過一有限時間後,便自動回到穩定狀態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介穩狀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