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仙桃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xiān tá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ān táo
解釋:
1.一種桃樹的果實。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八.木篇》:「仙桃,出郴州耽仙壇,有人至心祈之,輒落壇上,或至五六顆,形似石塊,赤黃色,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飲之,愈眾疾,尤治邪氣。」
2.泛指桃樹。唐.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詩:「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仙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仙桃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仙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an-thô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指神話故事中西天王母桃園中所栽種的桃子。
  2. [[名] ] 蛋黃果。俗稱仙桃。半落葉喬木,葉柄短,全綠,結核果,可供食用。果實成熟時外皮為橙黃色,果肉為橘黃色,很像煮熟的蛋黃。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仙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仙桃 相關客家語 仙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