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善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ㄠˇ˙ㄉㄜㄓㄥˋㄇㄧㄢˋ˙ㄉㄜㄖㄨˊ:「ㄕㄢˋㄜˋ」、「ㄕㄢˋㄒㄧㄥˊ」、「ㄕㄢˋㄖㄣˊ」、「ㄕㄢˋㄕˋ」。
  2. ㄇㄟˇㄏㄠˇ˙ㄉㄜㄕˋㄖㄨˊ:「ㄖˋㄒㄧㄥˊㄧˊㄕㄢˋ」、「ㄨㄟˊㄕㄢˋㄗㄨㄟˋㄌㄜˋ」、「ㄧㄣˇㄜˋㄧㄤˊㄕㄢˋ」。
  3. ㄓㄨㄢㄔㄤˊㄩˊㄖㄨˊ:「ㄕㄢˋㄩˊㄘˊㄌㄧㄥˋ」、「ㄋㄥˊㄍㄜㄕㄢˋㄨˇ」、「ㄧㄥㄩㄥˇㄕㄢˋㄓㄢˋ」。
  4. ㄕㄡˊㄒㄧ˙ㄉㄜㄖㄨˊ:「ㄇㄧㄢˋㄕㄢˋ」。
  5. ㄖㄨㄥˊㄧˋㄖㄨˊ:「ㄕㄢˋㄨㄤˋ」、「ㄕㄢˋㄅㄧㄢˋ」、「ㄉㄨㄛㄔㄡˊㄕㄢˋㄍㄢˇ」、「ㄕㄢˋㄐㄧㄝˇㄖㄣˊㄧˋ」。
  6. ㄉㄞˋㄖㄣˊㄑㄧㄣㄑㄧㄝˋㄖㄨˊ:「ㄏㄜˊㄕㄢˋ」、「ㄧㄡˇㄕㄢˋ」、「ㄕㄢˋㄉㄞˋ」。
  7. ㄕㄡㄕˊㄓㄥˇㄌㄧˇㄅㄢˋㄌㄧˇㄖㄨˊ:「ㄕㄢˋㄏㄡ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善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àn
解釋:
  1. 美好。與「惡」相對。
    【例】善人、善事、善行
  2. 美好的事。
    【例】日行一善、為善最樂、隱惡揚善
  3. 擅長。
    【例】能歌善舞、英勇善戰
  4. 容易。
    【例】善變、多愁善感
  5. 與人交好。
    【例】親善、友善
  6. 熟悉。
    【例】面善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àn
解釋:
[名]
1.美好的事。如:「日行一善」、「為善最樂」、「隱惡揚善」。
2.有德行的人、好人。《禮記.中庸》:「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3.姓。如宋代有善辰。
[動]
1.親善、交好。《左傳.隱公六年》:「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後漢書.卷七○.孔融傳》:「與蔡邕素善。」
2.喜好、喜愛。《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楚辭.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3.愛惜。《荀子.彊國》:「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
[形]
1.美好的。如:「善人」、「善事」、「善行」。
2.熟悉的。如:「面善」。
[副]
1.擅長。如:「能歌善舞」、「英勇善戰」。《禮記.學記》:「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2.容易。如:「善變」、「善疑」、「多愁善感」、「善解人意」。
[歎]
表讚美、稱許之詞。《文選.枚乘.七發》:「太子曰:『善!願復聞之!』」
解釋:
「善」的異體字。
解釋:
「善」的異體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ā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良好之事。
反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