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併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ㄏㄜˊㄗㄞˋㄧˋㄑㄧˇㄖㄨˊ:「ㄏㄜˊㄅㄧㄥˋ」、「ㄅㄧㄥˋㄍㄡˋ」、「ㄅㄧㄥˋㄌㄨㄥˇ」、「ㄅㄧㄥˋㄈㄚㄓㄥˋ」、「ㄅㄧㄥˋㄢˋㄔㄨˇㄌㄧ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併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ng
解釋:
  1. 合在一起。
    【例】合併、併攏、併吞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ng
解釋:
[動]
1.合在一起。如:「合併」、「歸併」。《史記.卷五.秦本紀》:「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銀子用的差不多了,思量把自己住的房子併與本家,要到南京去住。」
2.排除。通「摒」。《管子.霸形》:「於是伐鐘磬之縣,併歌舞之樂,宮中虛無人。」《荀子.彊國》:「併己之私欲必以道。」唐.楊倞.注:「併讀曰屏,棄也。屏棄私欲遵達公義也。」
3.拚命。《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我今與你併個死活!』」《西遊記》第五八回:「兩人比併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宮。」
[副]
一齊。通「並」。《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下殽亂,高皇帝與諸公併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宋.陳與義〈中牟道中〉詩二首之二:「如何得與涼風約,不共塵沙一併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相關資料連結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ì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並列、並行。如:「併肩子」。《說文解字.人部》:「併,並也。」《禮記.祭義》:「行,肩而不併。」唐.孔穎達.疏:「『行,肩而不併』者,謂老少並行,言肩臂不得併行,少者差退在後。」

2. 合在一起。如:「合併」、「歸併」。《史記.卷五.秦本紀》:「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銀子用的差不多了,思量把自己住的房子併與本家,要到南京去住。」

3. 聚集。《孫子.九地》:「謹養而勿勞,併氣積力。」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殃銷禍散百福併,從此直至耇與鮐。」

4. 拚命。《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我今與你併個死活!』」《西遊記》第五八回:「兩人比併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宮。」

5. 逼,催逼。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五折》:「俺娘無夜無明併女工。」《水滸傳》第五一回:「又怎奈白玉喬那廝催併,疊成文案,要知縣斷教雷橫償命。」

6. 齊、都、皆。《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下殽亂,高皇帝與諸公併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北周.庾信〈春賦〉:「河陽一縣併是花,金谷從來滿園樹。」唐.李益〈同崔頒登鸛雀樓〉詩:「風煙併是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宋.王安石〈金陵即事〉詩:「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併是梅。」

7. 排除。通「摒」。《管子.霸形》:「於是伐鐘磬之縣,併歌舞之樂,宮中虛無人。」《荀子.彊國》:「併己之私慾必以道。」唐.楊倞.注:「併讀曰屏,棄也。屏棄私慾遵達公義也。」

注音: ㄅ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併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