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保羅 - 教育百科
ˇ
ˊ
  • 漢語拼音 bǎo lu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o luó
解釋:
人名。生卒年不詳,為新約全書中的使者、傳道者。一世紀初出生於擁有羅馬市民權的猶太家庭,最早熱衷猶太教,迫害基督徒,但後來悔改,相信耶穌是基督。多次到地中海各國傳教、建立教會。相傳保羅被羅馬皇帝尼祿迫害殉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ul
作者: 查時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保羅為早期基督教會的領袖和傳揚者,依據基督教〔聖經新約全書〕中的記載,保羅原名掃羅,出生在小亞細亞的大數城,為具羅馬公民權的猶太人,早年在耶路撒冷接受完整的猶太教宗教教育,受教於名師迦馬列門下,成為一個虔誠的猶太教法利賽人;曾參與多次以暴力對付基督徒的行動,以石頭打死早期基督教會領袖司提反的暴行,事後又向猶太教大祭司討取公文,準備往大馬士革去迫害基督徒,結果在路途中,耶穌親自向他顯現,要他不要再迫害基督徒,並要他皈依;從此,保羅從猶太教改宗基督教,並成為基督教的傳道者,往各處傳教,雖備嘗艱難困苦,但不改其志。
  保羅先在安提阿教會工作,再由教會派往地中海東部沿海各地傳教,其三次旅行布道,把基督教傳到了小亞細亞、馬其頓、希臘半島以及地中海東部的各個島嶼,並在那些地方建立起教會,卓有功績,到西元五十八年,在耶路撒冷因與猶太人發生衝突而被捕,保羅因具羅馬公民身分而要求上訴羅馬皇帝,遂被解送羅馬城,在羅馬拘留了兩年後獲釋,保羅乃往希臘、小亞細亞、西班牙等地傳教,到西元六十七年左右,據說被羅馬皇帝尼祿所殺。保羅不僅到處旅行傳教,他尚具優美的文學修養,曾書寫了數十封致各地教會的書信,這些書信的主要內容,為討論基督教的教義與神學者,統稱之為「保羅書信」,今收於〔聖經〕之〔新約全書〕之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保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