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xìn yǎng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信仰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關連字詞
| 相似詞: | 1.信奉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xìn yǎng |
|
解釋:
1.信服敬慕。如:「國人都衷心信仰孔孟思想。」 2.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的極度信服和敬慕。如:「宗教信仰的自由,是憲法保障的權利。」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信仰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Faith |
| 作者: | 但昭偉 |
| 日期: | 2000年12月 |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信仰」一詞有兩個意義:一是指人對超自然事物(如上帝、神)所持有的完全信任、完全依賴的態度或信念;二是指一種認知的狀態或行動(act),藉由這種狀態或行動,人可以去認識超自然事物。 信仰本是在討論宗教問題中所使用的名詞,但晚近也運用到政治的討論中。 在宗教的討論中,基督教神學家,如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認為,信仰的產生是上帝的神恩(divine grace)作用在人的心靈上,使人可以運用意志(will)去命令知性(the intellect),透過選擇的行動,自願地去接受上帝所揭露的真理(divine truth)。近代的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斯(W. James, 1842~1910)也認為,信仰的產生是人類意志驅動的結果,由於意志的作用,使得人可以藉行動(acting)來了解實存(reality),信仰對象(如上帝)的認識必須先由人有了信仰,肯定信仰對象的存在,故從這個角度說,信仰是知識來源的一種。這和科學知識不同;科學知識的產生是人認識外在已存客觀事物的結果,人不需先運用意志力去肯定外在事物的存在。 有些哲學家認為信仰和理性(reason)是兩個彼此互不相干的領域;換言之,信仰是非理性的。但這樣的看法並不為另外的一些哲學家所接受;他們認為信仰並不是非理性或任意的,人之所以有信仰總是有理由的,既然如此,就不得視信仰為非理性。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信仰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名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對應華語: | 信仰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信仰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sìn-gióng
|
解釋:
|
|
| 俗唸作: | (信仰, sìn-ióng)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信仰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