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作者: 賴香如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根據美國衛生教育名詞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ttee on Health Education Terminology)於一九九一年所發表的報告,「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是用以改進個人與公共衛生的所有計畫性活動的總和,其聯合性的策略包括行為改變技術、衛生教育、健康保護措施、健康危險因子評估,以及健康增進和維護策略的有效執行。
  為了解決國家的衛生問題,在一九二○年代增進國民健康即受到公共衛生界的重視。近年來,世界各國再度關切健康促進並投入大量人力和資源,主要是受到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部長賴郎德(H.M. Lalonde)於一九七四年所提出之報告的影響。他將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分為醫療體系、遺傳、環境和生活型態等四類。爾後韓卡克(T. Hancock)也撰文提倡除了改善醫療制度和技術外,更應注意生活型態和環境因素,才能有效改善民眾的健康。接著英國和美國官方也相繼出版推展健康促進工作的規章和準則。其代表性的有關健康促進的全球性活動,主要有在蘇俄境內阿拉木圖(Alma-Ata)召開的世界基層醫療照護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和於加拿大渥太華舉辦的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議。
  一九七八年九月間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所召開之世界基層醫療照護會議,除提出「西元二千年全民健康」的口號外,並於〔阿拉木圖宣言〕中指出,基層健康照護八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便是教育民眾關心健康問題和提供預防與控制這些問題的方法。另外,一九八六年的渥太華國際健康促進研討會議,則提示了五項促進健康的基本策略和方向:(1)建立與民眾健康有關的公共政策;(2)創造有益健康的環境;(3)加強社區活動;(4)發展個人技能;(5)修正健康服務的方向。
  我國行政院衛生署為因應世界性的健康促進潮流,提升國人的健康水準,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訂定下列五項全國性健康目標:(1)規劃促進國民健康之政策與計畫;(2)增進國人健康知能,力行健康生活;(3)廣泛提供健康促進學習機會與實行環境;(4)增進衛生醫療單位、人員對健康促進之共識與責任;(5)加強健康促進之研究實驗。
  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乃著重於結合政府、社區和個人的力量,以達到促進民眾行為和環境的調適,進而增進或保護健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