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儻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ǎng
解釋:
  1. 假使、如果。同「倘」。
  2. →倜儻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ǎng
解釋:
[形]
參見「倜儻」條。
[連]
如果、倘若。同「倘」。《史記.卷六一.伯夷傳》:「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文選.曹植.王仲宣誄》:「儻獨有靈,游魂泰素。」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大徐本《說文解字.人部.新附》:「儻,倜儻也。」

「倜儻」:

⑴ 卓異、特別。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漢.王逸〈魯靈光殿賦〉:「迢嶢倜儻,豐麗博敞,洞轇轕乎,其無垠也。」

⑵ 卓越豪邁,灑脫不受約束。《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傅傳.王粲》:「瑀子籍,才藻豔逸,而倜儻放蕩,行己寡慾,以莊周為模則。」《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本是儒家子弟,生來心性倜儻佻,頑耍戲浪,不拘小節。」

2. 如果、倘若。同「倘」。《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唐.張守節.正義:「儻,未定之詞也。為天道不敢旳言是非,故云儻也。」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儻獨有靈,遊魂泰素。」

3. 悵然失意。《莊子.天地》:「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莊子.田子方》:「子方出,文侯儻然終日不言。」

4. 無心之貌。《莊子.天地》:「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唐.成玄英.疏:「儻乎無心之貌。」

注音: ㄊㄤ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儻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