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六堂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愚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六堂制為明代國子監以學業成就及受業年資區分監生等級的制度,也指不同等級監生的學習場所。
  國子監分為正義、崇志、廣業、修道、誠心、率性六堂,由司業二名分為左右,各管理三堂。凡通四書而未通五經的監生,留在初級的正義、崇志、廣業三堂。肄業一年半,達到「文理條暢」的程度,則升到中級的修道、誠心二堂。又在中級的學堂肄業一年半,達到「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則升至最高級的率性堂。
  監生升到率性堂,即以「積分法」考核成績。辦法是第一個月試本經義一道,即對經書原文的意義加以解釋;第二個月試論一道,即對經書的義理加以議論,並試擬詔、誥或表一道;第三個月試經史策一道,即評判政治得失、獻出對策,並作判語二條,即試擬裁決訟獄的文字。這些都是為官必備的知能。給分標準是「文理俱優」的給一分,「理優文劣」的給半分,「紕繆」的不給分,一年下來累積八分為及格,給予「出身」,即出仕的身分與資格。不及格者仍「坐堂肄業」,即回國子監繼續修業。如有才學超異者,則特別奏請上裁。這樣的六堂制及其積分法,配合監生撥歷的實習制,成為明代國子監考核、升級、實習、分發的一貫制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六堂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