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抽象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bstraction
作者: 張淑媚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抽象化是從拉丁字abstrahere的過去分詞abstractus變化而成,含有「抽出、引出」(draw from)的意含。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認為,抽象化是一種心靈得到普遍性概念的過程。亞氏向來重視感覺經驗,認為透過感覺材料的收集,一般性法則的探求,方能建構系統化的科學知識,因而重視歸納法(induction)的應用。而進行歸納時,必須以直覺(intuition)或直接洞察力為前提,方能比較各種感覺材料特性的同異,將其和世上存在的條件分離。數學知識是從事物的存在提煉而出,呈現了高度的抽象。中世紀的阿奎納(St.Thomos Aquinas, 1225~1274)承襲亞氏的世界觀,認為世界是由個別的實體所組成,而每種實體則由原始的質料(prime matter)及形式(form)結合而形成的。質料和形式這兩種概念即是由抽象化而得,透過抽象化方能使實體的形式和質料分開。
  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認為人類與生具有一種辨識力,能夠將簡單的組合為複雜的概念,也能透過聚合比對,在心靈中發現各種概念的關係,此種抽象化能在比較事物同異的基礎上,制訂個別事物的一般性,產生共相(universals),成為人類進行概念聯結的基礎,並且構成人類思想的複雜性。
  而在當代邏輯及數學中,抽象化指對能產生函數的變數進行運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抽象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