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體極化 - 教育百科
群 | |
體 | |
極 | |
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Group Polarization |
作者: | 沈六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些人認為群體對個人的影響具有破壞性,因為群體的行為往往缺乏理智,又盲目激進。但從另一角度言,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情的處理與決定,往往是採多人協議的方法,借重群體的組織與力量來推進,如各種人民團體的設立,其目的之一即為此。社會心理學者研究結論,認為群體討論會改進其成員原先的意見和看法。如果大部分的人原先的看法偏向甲案,那麼經過群體討論之後,偏於甲案的程度會增多;如果原先的一般見解認為乙案不適合,經過討論之後,認為乙案不適合的看法會更強烈,此之謂群體極化。 群體的決定趨向於極化,視群體中多數人在未加入群體以前所持的意見而決定。這也就是說,如果多數人原先就偏於冒險性,那麼群體的決定將更具冒險性;如果多數人原先的意見比較保守,那麼群體的決定將更趨於保守。群體極化的產生,有些學者認為透過互相辯論,群體中的成員可以獲得自己原先沒有或是沒有想到的意見與說詞,這些新的資料具有說服力,可以使一個人改變原先的決定。社會比較理論的解釋則強調一般人都具有評鑑自己的天性,而個人自我評鑑又往往以相類似的其他人的行為作比較的標準。群體討論的過程為個人提供一個相互比較的機會,加上一般人對與自己看法相類似而又較為極化的大都有喜愛與欽慕的反應,所以群體的決定易趨於極化。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群體極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