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同儕和諧文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sitive Peer Culture, PPC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同儕和諧文化」於一九七三年由美國密西根州(Michigan)的俄馬哈(Omaha)公立學校開始實施;其基本概念是:
  1.青少年通常受同儕價值觀的影響甚於受成人價值觀的影響;
  2.大多數消極行為來自個人的誤解,以及自覺他們的無知和缺失;
  3.青少年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只要幫助他們,就可以負責管理他們自己的生活;
  4.最有力的經驗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自我觀念,生命就是助人,是服務社會;
  同儕團體可作行為改變的執行者。運用團體動力改變消極的態度,需要訓練有素的諮商人員指導。
  發展同儕和諧文化的步驟:
  1.從全校中選出最具影響力的學生領袖;
  2.每一位受過積極的同儕文化技巧訓練的諮商員帶領九名學生領袖,共組成兩群;
  3.群的組成中,積極的和消極的領袖、武斷的與安靜的人各一半,代表涵蓋所有的問題;
  4.群一天集會一次;
  5.群的聚會討論解決成員提出的問題,每次聚會都要有議題,學生要報告上次聚會後所遇到的問題;
  6.列出十二個有關個別學生的標準問題,包括低自我形象、沒有考慮到他人、沒有考慮自我、權威問題、誤導他人、易受誤導、激怒他人、易被激怒、偷竊、飲酒、吸毒、說謊、掩護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同儕和諧文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