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喀查克;猴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ecak
作者: 戴雅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印尼峇厘島的舞蹈,也叫做《cak》,也許是源自前印度時期,本是《桑揚》(Sanghyang)的一部份,供作合唱隊的用途。在《桑揚舞》中,它通常是唱祈禱歌請求祖靈或神明降臨,神靈降臨的徵兆可由舞者進入神迷狀態來決定。今天《喀查克舞》已從《桑揚》中分出,並發展成一種使用《羅摩衍那》(Ramayana)故事的形式,其特徵是由一百位以上的男性圍繞在一起,重複已有的節奏型態唱著「查克」(cak),當白猴角色哈努曼(Hanuman)進入圓圈中,周圍的男舞者便成為猴子大軍,《喀查克》又稱為猴舞,即由此而來。此新形式發展於1935年,地點在峇厘島南部吉安雅(Gianyar)的Bendaulu村中,由人類學家Beryl de Zoete和Walter Spies所激發。《喀查克》的表演不論技巧、服裝和舞蹈動作方面都很簡單,參與者身上纏著「巴提克」(batik,蠟染的印花布料),未穿襯衫;臉邊及額頭簡單化妝上三個白點。在圓圈中心演出《羅摩衍那》史詩的這個人,穿著傳統峇厘服裝,類似《瓦洋旺》〔見Wayang Wong〕中的服飾。
參照: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South-East Asian Theatr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喀查克;猴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