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知合內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宋儒張載主張以「心」去體天下萬物,所謂的「心」具體而言是:「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張子全書‧正蒙‧太和篇〕心能感物,而心的功能,有二個層次:一是有感的知覺作用,一是不透過知覺而由直覺的超然作用。前者為 「耳目聞見之知」,屬後天之「知」;後者為「天德良知」,屬先天之「性」。
  張載更進一步說:「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內外之合也;知合內外於耳目之外,則其知也過人遠也。」(〔大心篇〕)心有二種作用,如也可分為二種:一種是聞見之知:由於外物對感官的作用而引起,是內在的心與外在的事物,透過感覺器官的聯繫而產生的。可是聞見之知有局限性,只能認識到耳目所接觸的事物,但宇宙無限廣大,耳目不能接觸到的事物仍然很多,因此需要另一種「德性之知」,是「知合內外於耳目之外的」,不必透過感官的協助,就可以由「內在的心」去認識的,這種以心統攝萬物之知,遠勝於聞見之知。
  至於如何達到「知合內外」的境地?張載認為最重要的是去心中之私,「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大心篇〕)世人之心不夠寬廣,故其知也狹;若能將心擴展到與天同大,視天下之物與自己為同體,則可達到無所不曉之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合內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