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實地實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ield Experiment
作者: 黃國彥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實地實驗是實驗研究的另一種類型。是在真實生活的情境中,於許可的條件下,實驗者操縱一個或數個自變項,並觀察對某依變項的影響。它很難與實驗室實驗作截然的區別,其差異可能在於控制程度的大小而已。比較起來,實驗室實驗具有較嚴謹的、高度的控制。
  實地實驗雖不如實驗室實驗那麼嚴謹,但是它頗適用於教育與社會問題的探討。實地實驗具有下列特性:
  第一,實地實驗所堅守的原則,就是研究情境愈真實,則其採用的變項的效用就愈強。換句話說,實地實驗所得結果的推論性(即外在效度)也因而增高。
  第二,實地實驗適合在真實生活的情境中,研究複雜的社會和心理的過程,影響以及改變。例如,它常被用來研究外在酬賞(extrinsic reward)對幼兒動機的影響,或者員工參與計畫的程度對其工作產量與離職的影響等。
  實地實驗的主要缺點可能屬於實務上的困難,即自變項的操縱和隨機原則的安排問題。這些缺點在學校情境的研究尤其尖銳。例如,家長多反對其子女被隨機分派到控制組,因而不能獲得實驗處理的好處;或者,反對其子女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接受嫌惡刺激(aversive stimulus)的處理。同樣的,教師可能不願意打破原有的班級結構,讓某些學生隨機安排到實驗組或控制組,造成其行政上的困擾。事實上,這些限制均可以克服。因為實地實驗者大都需要具備良好的社交技巧,若能事先多方準備,能夠耐心且多花時間與有關行政主管、教師或家長充分溝通和說服,那麼上述的缺點就能獲得改善或解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地實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