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馬陣 - 教育百科
布 | |
馬 | |
陣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uh-maa jenn |
作者: | 趙郁玲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藝陣名。為台灣早期流行於民間農忙閒暇時的一種民俗舞蹈;又稱為「竹馬兒」、「竹馬燈」、「跳馬燈」、「馬兒燈」。在台灣原稱「紙馬」後由紙質改為布質並畫上馬頭才稱為「布馬」。是一種熱鬧詼諧的民間歌舞小戲,於迎神賽會與慶典活動中尚有演出。布馬陣由《竹馬戲》演變而來,約於1661年間隨鄭成功所帶來之漢文化而流傳下來。其劇情大多敘述「狀元郎」風光騎馬出巡,卻因不諳馬術陷在泥沼之中,「隨扈」在旁營救緊張不已的情境。布馬的舞蹈動作是依情節而模擬出的肢體語彙;其舞步有跑馬步、跑圓場、扭步、引馬、跳水溝或過河、困塘、五方等。該布馬陣內容主要角色是狀元;著狀元服、手持馬鞭腰繫布馬(由竹篾札成馬的形狀,分為前後兩截繫在表演者腰部前後的道具,參見附圖)外,另其他角色有馬夫與侍衛,他們則身著紅色功夫裝手執涼傘、扁擔或船櫓因此三人扮演皆有其角色特有的逗趣舞動表現。 |
|
參照: 吳騰達《台灣民間陣頭技藝》1996、趙郁玲《台灣傳統藝術研討會報告書:布馬肢體語彙之研究》1995、戈寶楞總監製《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北京卷)1993。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布馬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