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建構主義知覺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Perception
作者: 徐享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理論強調:認知發展與知覺發展息息相關。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不斷的與環境交互作用,因此,認知發展的此項互動本質形成了皮亞傑的知覺建構理論的核心。
  皮亞傑認為知覺是一種事實的建構,是兒童就其所處的生活環境中所遭遇的問題,依據兒童的知識來做反應。例如一個四歲的兒童,把鋼琴獨奏當作音樂,還不能區分華爾茲、小圓舞曲、或爵士樂。依皮亞傑的觀點,這是因為這個小朋友尚未具備這方面的知識,他的知覺是以他現在所知的現況來說明。
  在皮亞傑的知覺理論中,知覺的發生是在刺激輸入後、能賦予意義後才能產生。知覺意義的建構包含形象的(figurative)及運思的(operative)兩種成分。形象成分是指認識所知覺到的事物,如文字、數字和圖形,是較為複雜而敏銳的知覺。知覺發展的重要特徵是兒童形象成分的發展。當一個人的形象成分愈豐富愈複雜,他就愈能夠產生知覺。
  運思成分是指如何運思而學到不同的整體的知識。兒童要能在生活情境中主動思考運作才能學到整體性知識。學校教育要讓兒童多學習運思知識,才可能促進智慧發展。
  因此,知覺的發展有賴形象的知識和運思的知識。前者是零碎的知識,靠記憶和聯想而獲得;後者是整體的知識,靠邏輯推理運思而獲得;但兩者都極為重要。形象的知識的增進是建構有意義訊息的基礎,而運思的知識的發展則更能夠對複雜知識有所了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建構主義知覺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